教师培训课程小结:《拓展型学科方案设计》

发布日期:2017-11-30   来源:   

校本培训课程小结

——拓展型学科方案设计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的“五彩童梦”课程是以学校办学理念“修德允能、圆融通达”为引领,整合学校、社会、家长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以“德”修身为核心,以“能”创新为重心,从“融合创新”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及面对未来社会的与人合作交往、问题解决的能力,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兴趣探知梦想的“五彩”童梦,逐渐形成并积淀学校核心课程理念 “修德允能、融合创新”。

学校拓展型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聚焦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最关键、最必要”的品格和能力,通过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与实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潜能得以开拓与发挥;通过课程资源的融合和特色课程的提炼,引导学生经历课程学习的过程,以个性之所长的方面带动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力求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三个方面,在课程培养目标中体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培养出具有“个性阳光、文明尚礼、智慧创新、和谐圆融”的现代小学生。

一、课程目标

1.  解读学校课程目标,整体架构拓展型课程的基本目标。

2.  掌握拓展型课程设计方案的基本要素。

3.  规范地设计或完善周五快乐活动日课程方案。

二、课程内容与成效

1.拓展型课程的设计更趋于规范化,目标明晰、框架规范、内容科学。

如何设计好拓展型课程,使之能更好地达成学校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本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我校依据每学期教师课时情况、教师特长、学生需求等开设周五快乐活动日课程,每位教师都曾参与或正在参与学校的快乐活动日课程、一日体验课程等。学校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培训教师将课程方案设计的更规范、课程设置更符合儿童发展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更具有逻辑性等等,很多课程方案需不断地完善,一些新开设课程需进行整体构架,从而不断规范、打造学校特色课程,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通过校本课程的培训,每位教师对于拓展型课程的规范化设计有了明晰与了解。知道课程的目标是如何基于学校课程目标转化而来,课程内容的设计如何体现“圆融”和“创新”学校课程核心理念,有如何体现该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设置如何结构化,并列式设置或螺旋上升式设置的理由等。

2. 拓展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更有序地进行推进

以“圆梦”为价值追求,以“创新活动”为实施路径,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在“圆融通达”的管理智慧行动下,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和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接受平等、全面而又针对性地教育,完善适合学生学习需求、兴趣探知、个性追求的学校“五彩童梦”课程。在细化课程流程管理、落实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拓展学生学习领域,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展现课程特色。

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兴趣、特长发展的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置拓展型课程方案,其包含了六个系列的课程,覆盖学生面100%,并以周五的“快乐活动日”为契机,与原“周五创新实践活动”进行无痕对接。本学年已开设各门课程班级有49个,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有49位,其中学校老师开发的课程有21个,引进社会资源开发的课程有5个,课程班的形式有教师走班、学生走班,导师带教班,每周五一、二年级从1230-1315,三、四、五年级1230-1345。为了进一步更好地完善课程方案,提高“快乐活动日”课程的质量,让更多的学生在自选参与课程活动中受益,通过课程的实施,教师可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反思,对方案进行修订,包括课程内容的合理调整、课时的调整、课程评价等方面。通过圆融讲坛,交流优秀课程设计方案。

3. 拓展型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

(1)评价内容的变革: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设计评价方案时,我们必须要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梳理各课程的知识体系、评价标准及评价内容,尽可能的在评价中考虑到知识维度与学习水平维度(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应用),并考虑了评价形式、题目、权重、难度等指标,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和评价内容设计了分层标准,在学生最熟悉的环境中进行评价活动,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关注学生在参与评价过程中的知识呈现、思维展现、习惯养成以及情绪表现等。

(2)评价形式的变革:从单一走向内涵

我们的教育正发生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根本性转变,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比以往的教育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即全面性);比以往的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差异性);比以往的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即主体性)。为了做到这一点,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老师在课程评价设计时,进行了基于学情、生情的分析,基于标准的分析,让形式多样的评价内容与方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

分享到:

相关信息

Baidu
map